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0 发布时间:2018-05-08 11:42:56

 

作者简介:杨理连,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职业大学高教所所长、研究员

  内容提要:质量管理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其中高职质量管理的内部主体是“内适性”质量观下的学校与“个适性”质量观下的个人。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相关性分析,得出高职内部质量管理主要构成要素有质量目标、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做一体、课程改革、弹性学制与柔性管理、师资能力、生产性实训、“双证书”制度、质量评价、职业素养培养等。基于相关性分析的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的重点包括基于多元质量观制定质量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基于质量评价改进管理过程等三个方面。

  关 键 词:高职教育 内部质量管理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管理因素

  标题注释: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管理研究”(2014ZBC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经历迅速扩张的规模发展阶段后,质量建设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06年,为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提升。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一个更加注重质量建设的发展新阶段,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尤其是内部质量管理成为质量建设的关键。如何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相关性分布,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条件和实施依据。

  一、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济与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及成熟,高职教育成本随之提升,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受益者需要分担教育成本,即建立合理的高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一起参与到高职教育管理中来。这种参与要求资本的投入,包括政府在内的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高职教育经费从基本由政府投入转向社会和受教育者共同负担。这种成本的分担将高职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引向更加深入的层次:一方面,刺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考虑政府之外的主体,为这些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高职质量管理逐渐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格局,但是在现阶段各主体参与或实施监控的力度和程度依然不均衡,参与质量管理或监控的方式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要使高职质量管理真正高效实施,首先应确立高职质量管理的主体到底有哪些。

  首先是高职教育中最基本且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即高职院校。在“内适性”质量观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作为质量管理的主体受到诸多研究的广泛关注与认可。高职院校主要以知识价值取向、能力价值取向及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的质量标准来进行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包括文化知识的有效传递、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强调了质量的内部管理范畴。

  其次是“外适性”质量观下资源效率监控者,即政府。政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者,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组织者。政府作为质量管理主体,更强调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制定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导向,参与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

  再次是“绩效”质量观下高职人才质量的监控者,即社会。这里的社会是狭义的概念,即在高职院校外部与其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除政府之外的一切组织和个人,从主体角度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主的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社会是高职教育人才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作用点为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即高职教育的投入或成本是否能带来一定量的产出或效益。

  最后是“个适”质量观下高职质量作用者,即学生。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已不只是教育的原材料或产品,其消费者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同样还是质量管理的主体,这一主体的根本价值需求是希望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得到符合自身期望的回报,即个适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一方面,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他们的另一个关注点是教育过程中身心实现满足。

  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分析可看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分内、外两个维度,即包括学校与学生两个主体在内的高职内部质量管理与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在内的高职外部质量管理。

  二、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影响分析

  1.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现状调查。

  通过自编“高职内部质量管理要素问卷”进行调查,初步探测高职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维度结构。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东部、西部与中部百所高职示范校,向院校长、管理人员及教师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为87.33%;向企业管理者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为88%;向政府相关部门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为98%。总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749份,有效率为88.12%。

  问卷题目为:①请谈一下您对“高职质量管理”的理解,您认为质量管理的主体有哪些?②请您谈一下对“高职内部质量管理”的理解。③请您列举十项“高职内部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并按照重要等级排序。

  将第3题10项构成要素的回答条目进行内容分析与归类分析,通读全部内容,进行语义分割与提炼,获取信息。对同时包含双重因素的回答进行二次编码,以便取得最大限度的项目认知。最后统计各类因素出现的频次,按降序方式排列,选取频次出现较高的前10项(如表1所示)。

 

 

  根据频次分析的结果可见,当前认为较为重要的高职内部质量管理的要素有人才规格、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做一体、课程改革、弹性学制与柔性管理、师资能力、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双证书”制度、职业素养培养等。

  2.高职质量管理要素的文献分析。

  以“高职质量管理”为关键词查看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期刊,共计5112篇,选择近十年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参见表2)为研究对象,共380篇。论文篇数总体上保证了一定的研究数量,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质量。通过对这380篇论文中的质量管理要素进行内容分析与归类分析,最后统计各类因素出现的频次,按照降序方式排列,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前10项(如表3所示)。

 

 

  3.高职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要求两个变量的观测值是成对的等级评定资料,或者是由连续变量观测资料转化得到的等级资料,不论两个变量的总体分布形态、样本容量的大小如何。在高职内部质量管理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过程中获得的因素与在文献分析中获得的因素,均为顺序变量,选取前10项相同观测值按照递增顺序排列,次序即为要素的等级,两组变量符合斯皮尔曼相关性检验标准,对两组数据使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结果如表4、表5所示)。

 

 

  两组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879,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为非常显著。说明在开放式调查阶段获得的高职内部质量管理要素与对近十年来知网四大职教核心期刊文献分析获得的高职内部质量管理要素基本吻合,表4中列举的质量目标、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做一体、课程改革、弹性学制与柔性管理、师资能力、生产性实训、“双证书”制度、质量评价、职业素养培养为高职内部质量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

  通过对10个最重要的高职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梳理,我们也发现,各要素基本涵盖了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过程:①质量标准制定过程包括质量目标、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其中质量目标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核心;②资源管理过程包括课程改革、师资能力、生产性实训,其中课程资源是师资资源和实训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③过程管理过程包括教学做一体、弹性学制与柔性管理、“双证书”制度、职业素养培养,其中柔性化管理是其他要素管理的基本特征;④分析与改进

 

 

  图1 相关散点图

  注:□代表文献分析数据,○代表问卷调查数据。

  过程主要包括质量评价,涉及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和内部质量管理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相关性分析的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的重点

  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内部质量管理通常被作为外部质量管理的先在条件,各种外部质量管理最终都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作用,即内部质量管理是外部质量管理的桥梁,因此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1.基于多元质量观制定质量目标。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目标定位不能过低。政府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这种外部质量要求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因此学校质量目标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多元质量观的要求,既符合政府的“外适性”质量观、社会的“绩效性”质量观,又符合院校的“内适性”质量观与学生要求的“个适性”质量观;不仅重视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专业理论课的培养,让学生在坚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提升技术能力,最终实现创新。

  2.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标准,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体系,包括课程管理质量标准,主要是评价教学内容组织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包括各种专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各种科目课程的评价标准、各种教案的质量评价标准等。教学行为的质量标准,主要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评价标准;教学管理过程的质量标准,即对直接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评价和为教育提供间接服务的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高职内部质量标准体系的各个标准是密不可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在质量管理制定过程中应该统筹进行。

  3.基于质量评价改进管理过程。

  高职教育要充分运用质量评价结果,改进质量管理的过程。高职内部质量管理对应着高职内部质量评价,内部质量评价即高职院校在实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教学教育资源建设等各个要素进行自我评价与监控,这是质量管理的内控过程,目的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监控,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状况”的真实反映。评价报告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评价之后对于问题的改进,因此要注重信息的反馈,以便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持续的改进,这是实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运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小娃:《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8期.

  [2]金卫东:《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质量标准建设》,《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3]吴建强:《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1期.

  [4]王重迪:《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要素分析》,《学周刊》2011年第12期.

  [5]卢丽:《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素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张健:《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职教论坛》2011年第20期.

  [7]施雨丹、卓泽林:《新加坡私立高等教育的评估要素及其相互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